2010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的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历经十余载发展建设。这段时间在岁月的长河中虽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襄阳经开区来说,却是从“阡陌纵横”到“拔节生长”的火热岁月,是克难奋进、同心筑梦的十余年。
从一张白纸到描绘蓝图,建成区域面积超40平方公里,集聚22万人口,工业总产值超2400亿元……襄阳经开区不断谱写着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
项目快速建设
城市新中心框架雏形显现
这里曾经一片荒芜,如今已焕然一新。襄阳经开区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成框架、十年现雏形”目标,紧紧围绕“一愿景、两高地、三区、四中心”的发展思路,以“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为愿景,重点规划汉江流域金融商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旅会展中心四大中心项目建设,打造中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中西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地和全国“交、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城市样板区。襄江大道、内环线、南北轴线等十余条道路全面贯通,城市框架不断扩大,新区路网四通八达。襄阳市委党校、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学院、襄阳图书馆、襄阳科技馆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投入使用,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已建设为辐射南襄盆地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集散地,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全面提升了“新城”的品质和功能,城市新中心发展框架雏形初显。
产业链条延伸
搭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襄阳经开区以大湾区特色产业园区为主阵地,加快建设光电通信、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百亿级产业园。目前长飞光坊激光装备制造、赣锋锂电新能源电池、广东汉瑞半导体、东风电驱动新能源电驱系统扩能、鸿凯新能源锂电池、特瑞阳光新能源电池、鹰之航航空科技、泰美科智能材料生产设备测试装备等项目已全部落地,正在加紧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目前,襄阳经开区已聚集“四上”企业300余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400亿元。
全面深化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襄阳经开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采取领导“点题”、单位“破题”、自己“出题”的方式,聚焦经开区特点和难点,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上加大攻坚力度,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持续推动“放管服”深化改革,确定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共619项,将所有审批事项全部纳入清单内管理,提高经营主体办事效率。建立“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跟到底”的“五个一”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以“店小二”服务姿态,强化项目落地全过程的协调服务。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引进20余家投融资机构,聚焦重点领域优服务,坚持银税联动,建好“互动”平台,将纳税信用与银行授信有机结合和产业基金等金融产品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科技创新驱动
实现科教人产融合发展
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襄阳经开区发挥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特色优势,实现科创、教育、人才、产业融合发展:做实做强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前瞻性车用新材料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加强对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的扶持,建成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高水平培养基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东津校区、襄阳科技职业学院二期、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教学科研试验基地项目及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科研教学试验基地建设紧随而至。目前,襄阳经开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5家,以华为云计算中心、中国联通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以东津云谷为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产业,正在逐步壮大成为支撑经开区新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一路走来,襄阳经开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荒地到高楼的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展望未来,襄阳经开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满怀梦想、踔厉奋发,奋力打造“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
(魏 桥 综编)
本专栏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汇编成册出版,违者必究。